华博范文网 首页

小学教师学习陶研论文《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2024-12-09 华博范文网

  要将生活教育作为“知行合一”的切入点“一个不读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 摘自《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作为一名经常研究和交流教育理论的年轻小学教师,在接触到《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之前,我自认为对陶行知的事迹和理论的认识还是比较“丰满”的。但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之后,我才忽然发现,自己之前一直在隔着“毛玻璃”看他,从心底,我对这位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及高尚品格的崇敬上升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通篇读完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除了介绍事迹的“陶行知的教育人生”专题外,排在第一位的教育理论专题——“生活即教育”。事实上,后续的专题三“社会即学校”、专题四“教学做合一”、专题五“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专题七“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等内容都没有脱离“生活教育”的范畴。大家都知道“知行合一”是陶行知理论的核心理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正是因为对此有深刻认识和体会,才会改名为“行知”。而我认为,“知行合一”理论在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由此看来,生活教育其实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无时不在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的本质不应改变,即教育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正是对这一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和实践探索。在20xx年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将“生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这不仅符合教育规律,也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必然选择。

  具体而言,实施“生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教育应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社区等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行业的工作环境,了解各行各业对社会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意识。其次,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家长应成为孩子生活教育的第一任老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如家务劳动、环保行动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再次,社会教育也不可忽视,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志愿者服务、科技展览等,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

  此外,教师在实施“生活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自身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理解和践行“生活教育”理念方面。教师应该深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成长。

  在推进“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勤劳、勇敢、团结、奉献等美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启示。在20xx年的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更应深刻理解和践行这一理念,将教育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这不仅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好继承,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开创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