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土特产”写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年初,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也是连续第二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产业振兴为重中之重,“土特产”这篇文章当属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做好“土特产”文章就要立足“土”味,突出“特”色、延伸“链”条,凸显“技”术、培育“龙头”、打造“品牌”,让乡村“土特产”成为自家金字招牌。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立足乡村“土”味,突出地域“特”色,让土味、特色显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特产。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光照、水文、海拔、地貌皆有不同,这都为“土特产”的诞生提供了充足土壤。做好“土特产”文章,各地要充分重视“土特产”这一“聚宝盆”,充分挖掘其比较优势,实现出圈拔群。要立足于各地资源禀赋,保持自身“土味基因”,彰显乡土特点,始终做到“不褪色”,同时也要博采众长,学习他方长处“添新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一方面要精准把握自身产品“土味”“特色”之处,做到全然不变;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调研,找准产品受众和定位,主动迎合当前社会潮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赋予“土特产”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做好“土特产”文章,还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初级农产品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来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各地应积极探索“土特产+”的发展模式,如“土特产+旅游”“土特产+文化”“土特产+互联网”等,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格局。例如,一些地方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将“土特产”与乡村风光、民俗文化等结合起来,打造了一条集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产业链,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形象。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土特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做好“土特产”文章,技术支撑是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传统的种植养殖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各地在发展“土特产”时,应注重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比如,可以推广智能温室、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还可以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可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为“土特产”赋予更高的科技含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做好“土特产”文章,还需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产业链的核心,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因此,各地应积极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土特产”加工企业,帮助其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同时,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土特产”产业链中来,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可以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的问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品牌是最终目标。品牌是质量的象征,也是市场的通行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知名品牌的“土特产”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地在发展“土特产”时,应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方式,为“土特产”穿上“品牌外衣”。同时,要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讲好“土特产”背后的故事,传播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确保每一件“土特产”都能达到高标准,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通过品牌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土特产”的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总之,做好“土特产”文章,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驱动的原则,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强技术支撑、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等措施,全面提升“土特产”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让“土特产”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形成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在干部能力提升班启动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