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土特产”看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202x年底一场“农业大摸底”在全网火热上演,涌现出不少“新土特产”。“新土特产”的大规模涌现,既有中国特色农业产业长期积蓄发展的必然性,也有现代营销手段加持、“流量密码”青睐的偶然性。站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点,我国国内产业发展环境也将出现一些新变化,特色农业产业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构建强大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带动能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生态化绿色化转型、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品质化品牌化拓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02x年底一场“农业大摸底”在全网火热上演,从广西的砂糖橘和沃柑、黑龙江的蔓越莓,到产自甘肃张掖的南美对虾、产自四川雅安的鱼子酱、产自安徽六安的鹅肝、产自山西临猗的大闸蟹等,陆续进入大众视野。土特产从小产地走向大市场,反映出的是特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2x年底,我国杂粮杂豆、果蔬茶菌等特色种植基地12.05亿亩,年度生产特色农产品13.85亿吨,养殖特色牲畜669.52万头,生产特色水产品2470万吨,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9.7万亿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丰富了人们餐桌食物品种。截至202x年10月,我国已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农业生产空间不断扩大,产品运输能效不断提升,对农户收益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业产业正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小众农产品得以迅速扩大市场影响力,实现了从地方特产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跨越。以直播带货为例,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及加工制作,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透明度和信任度。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掌握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新型营销模式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为特色农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变革,特色农业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市场竞争加剧,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特产进入市场,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摆在生产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其次是品牌建设滞后,尽管许多地区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但缺乏有效的品牌推广和管理机制,导致产品知名度不高,附加值较低。此外,产业链条不完善也是制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紧密,信息不对称,导致原料供应不稳定、加工技术落后、物流成本高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为此,加快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得尤为迫切。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例如,通过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产量和质量;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其次,要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一方面,可以通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方式,保护传统名优特产品,提升其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形象塑造,讲好品牌故事,传递文化价值,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再次,要优化产业链布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在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一方面,要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提高了土壤肥力。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认证体系,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可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
总之,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特色农业产业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广西砂糖橘、黑龙江蔓越莓这样的“新土特产”在全国各地涌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健康食品选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