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变“顶梁柱”,端牢端稳“金饭碗”
“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在中国经济一季报里,掂量一下第一产业这个3.8%,既厚重感十足,又含金量满满。3.8%的背后,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黑龙江蔓越莓、吉林蓝莓、贵州抹茶、甘肃天水麻辣烫的甘谷辣椒……近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土特产火爆出圈。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在地方考察时,他多次走进田间地头,为特色产业谋思路、为农民致富找门路,多次提到做好乡村“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性。挖掘“土”资源,放大“特”优势,提高“产”效益,“土特产”变产业“顶梁柱”,在带活一域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同时,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产。发展“土特产”,资源禀赋是首要基础。我国地大物博,从东北平原到黄土高原,从岭南丘陵到黄河流域,从江南水乡到天府之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从宁夏中宁枸杞,到辽宁丹东草莓,从河北迁西板栗,到江苏盱眙小龙虾,一个特产成就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证明了发展“土特产”的巨大潜力,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发展“土特产”,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和科学规划。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例如,云南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悠久的历史,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而新疆阿克苏苹果则凭借其优良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成功的“土特产”案例,都离不开对当地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科学利用。通过精准定位,可以避免盲目跟风和资源浪费,确保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发展“土特产”,还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品牌是产品的灵魂,也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各地应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例如,浙江绍兴黄酒通过网络直播带货,迅速打开了年轻消费市场;而四川宜宾燃面则借助电商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这些成功经验表明,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是推动“土特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发展“土特产”,还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各地应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和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土特产”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例如,山东寿光蔬菜通过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而福建安溪铁观音则依托茶叶研究所,不断提升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这些成功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推动“土特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发展“土特产”,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应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土特产”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解决融资难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土特产”产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土特产”,还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土特产”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各地在发展“土特产”产业的过程中,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例如,湖南张家界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而海南三亚则通过推广有机农业,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总之,发展“土特产”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各地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精准定位,科学规划,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土特产”产业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土特产”变成产业的“顶梁柱”,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在未来的20xx年,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土特产”产业的精彩故事,见证更多乡村的美丽蝶变。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 下一篇:善用历史文物讲活思政课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