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在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1958字)

2024-12-14 华博范文网

  在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光明区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共同富裕融合互促机制,全面盘活利用非遗资源,有效实现非遗文化振兴和群众增收共富同步。其中,光明博物馆获评我省省文物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光明区入选“非遗助力共同富裕”省级试点地区名单,雪窦山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入选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光明艺韵”传统工艺工作站入选第一批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荣昌祥“红帮裁缝”非遗工坊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工坊。

  一、聚焦非遗品牌打造,做深转化文章强“创”富

  (一)强化政企联动,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屏障。依托光明区人民法庭、区市场监管局联合设立知识产权法庭,通过运行“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点”健全庭企常态化联络、协作办案等联动机制,加大文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仿冒非遗文创产品、商标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一步优化提升企业文化创作的营商环境。加强对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著作权、专利权、地理标志权等内容的宣传,提高群众对非遗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二)强化品牌转化,开发非遗文化精品。引入市场化机制,联合我省师范大学和我市迪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建“光明艺韵”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设计开发国家级非遗项目“红帮裁缝技艺”“光明布龙”“布袋和尚传说”等系列文创产品。培育非遗文创品牌,设计开发“奉小布”“棠岙纸”“红帮裁缝”“神奇布袋小子”等8个特色非遗IP,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市集等活动,提升非遗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三)深化文旅融合,拓展非遗市场空间。结合光明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非遗文化融入旅游线路设计,推出“非遗之旅”“非遗体验营”等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深度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例如,游客可以在“红帮裁缝”非遗工坊亲手制作一件传统服饰,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在“光明布龙”表演中,游客可以参与到舞龙队伍中,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民俗的乐趣。此外,通过举办各类非遗主题展览和论坛,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增强光明区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聚焦非遗传承培养,做实基础文章促“传”富

  (一)完善非遗传承体系,壮大传承人队伍。建立非遗传承人培养和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非遗传承人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和支持他们收徒传艺,确保非遗技艺的代际传承。同时,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了解和接触非遗文化,激发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二)创新非遗教育模式,拓宽传承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非遗数字博物馆和在线教育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的非遗学习资源。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让学习者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动手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开发非遗教育课程和教材,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学生从小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此外,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设线上工作室,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非遗文化,扩大非遗文化的覆盖面。

  (三)加强非遗研究,深化理论支撑。成立非遗研究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对非遗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定期举办非遗学术研讨会和成果发布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非遗专家参与,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推动非遗研究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出版非遗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提升非遗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聚焦非遗产业培育,做强经济文章助“增”富

  (一)推动非遗产业发展,打造特色经济。充分发挥光明区丰富的非遗资源优势,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如“红帮裁缝”定制服装、“棠岙纸”手工制品等,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品牌。同时,鼓励和支持非遗企业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举办非遗产品展销会、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搭建非遗产品展示和交易平台,促进非遗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实现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优化非遗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光明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合理规划非遗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非遗产业集群。例如,在非遗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乡镇,重点发展非遗文化旅游业,打造非遗特色小镇;在交通便利、市场潜力大的城市区域,重点发展非遗产品加工业,建设非遗产业园区。通过优化非遗产业布局,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非遗产业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非遗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非遗企业大力支持。例如,设立非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对符合条件的非遗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负担;建立非遗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非遗产业,为非遗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非遗产业的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非遗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聚焦非遗文化传播,做优社会文章显“文”富

  (一)加强非遗文化传播,提升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广泛宣传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提高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定期发布非遗文化资讯,报道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先进典型,展示非遗文化的风采。同时,组织非遗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二)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增强互动体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例如,开发非遗文化APP,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文化知识,观看非遗技艺视频,参与非遗互动游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模拟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动手实践,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此外,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兴传播方式,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喜爱。

  (三)加强国际交流,提升非遗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光明区非遗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参加国际非遗博览会、国际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展示光明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光明区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加强与国外非遗保护机构和文化组织的合作,共同开展非遗项目的交流和合作,促进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翻译出版非遗文化书籍、制作非遗文化纪录片等方式,向世界讲述光明区非遗文化的故事,提升光明区非遗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光明区在推动非遗文化与共同富裕融合互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非遗文化振兴和群众增收共富的良好局面。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探索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路径,努力将光明区建设成为非遗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的示范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