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应对极端天气迫切需要“对症下药”

2024-12-16 华博范文网

  应对极端天气迫切需要“对症下药”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事件几乎席卷了北半球,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多国遭遇高温、干旱、洪涝等挑战。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202x年7月,郑州小时最强降雨量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202x年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过程;9月7日傍晚至8日凌晨,深圳出现超历史记录的极端特大暴雨,突破了自1952年深圳市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多项极值,特别是这场暴雨毫无征兆、突如其来、雨势凶猛,预报预警难度极大。今年年初,我国湖北等地又经历了“冻雨”,很多人春节返乡途中受阻遇困。从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来看,面对不断突破纪录的极端天气,未来极端天气或将“常态化”。在此趋势下,我国北方常见灾害“南方化”,南方常见灾害“北方化”或将更趋明显。事实上,面对极端天气的现实风险挑战,我国公众防御意识整体还不强,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水平、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短板,病险水库隐患突出,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不足。当前,各类承灾体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不断增加,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更趋显著,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但是,针对极端天气的应急准备、预警与响应联动、处置与救援等工作尚无法真正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极端天气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为此,我们应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首先,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报精准度和及时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预报技术有了显著提升,但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更加科学、精准的气象预报模型,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城市排水系统、防洪工程、病险水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是防范极端天气的重要屏障。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各项设施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同时,要注重提高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控设备等方式,实现对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此外,还应加强对老旧建筑、危房的排查和改造,减少因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再次,要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覆盖面不广、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也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让群众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一旦发生灾害,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最后,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极端天气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必须具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能力。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一旦发生灾害,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各方力量开展救援。同时,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战能力。在救援过程中,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优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

  总之,应对极端天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为建设平安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