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好旅游发展保护与利用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发展旅游始终坚持保护为前提,避免过度商业化,努力使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也是绿色旅游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导向。发展绿色旅游不仅是适应旅游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面性的跨越,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无论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还是以绿色能源战略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都在重塑大众旅游全面发展新阶段的国土空间格局,也奠定了绿色旅游的资源基础和未来走向。
20世纪80年代的入境旅游享受了一波“开放红利”,21世纪前10年的国内旅游享受了一波“人口红利”,在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的今天,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对现代旅游发展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时代之问。这是一道旅游业必须回答,而且要回答好的考题。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以后,游客在行程中不再只是单纯追求“我来了,我看了,我走了”,而是更在意“我爱护了、我反哺了、我贡献了”。以负责任的方式出行、偏好含绿量更高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也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面对这一时代之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系统谋划,协同推进。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各级政府应将绿色旅游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政策,确保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旅游活动中的环保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绿色旅游发展的关键支撑,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合理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景区内外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如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再次,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绿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应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同时,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旅游管理和服务流程,提升游客体验。最后,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绿色旅游理念,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学校、社区、媒体等社会各界应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绿色旅游深入人心。
此外,还需特别关注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形式,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就业创业,增加居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因此,各地在推进绿色旅游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总之,答好旅游发展保护与利用的时代之问,既是对当前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旅游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