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连续性与差异性
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理论和政策探讨层面,学界对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关系及衔接路径的探讨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强调“过渡性”,侧重将脱贫攻坚理解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脱贫攻坚战早期的解读往往是这个思路;第二类是强调“互斥性”,从战略目标、侧重点等方面对比两者的差异;第三类是强调“互补性”,提出了内容共融性、作用互构性、主体一致性等要素。各类探讨之间鲜有对话,各自选取不同标准,比如内容、作用、主体,又如任务、范畴、时间,再如政策共性、政策差异。纵然第三类解读思路摆脱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但关于“主体一致性”的论断存在前后矛盾之处,例如,有的文章前部分指出“党和政府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供给方和实施主体”,而后部分在涉及有限衔接面临的实际障碍时又提出“农民是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主体”。这说明,一味从理论、政策层面探讨,容易陷入从理念到理念、从概念到概念的泥淖。关于有机衔接的重点,有的研究聚焦五大振兴的具体内容,有的研究则涵盖目标导向、重点领域和任务举措,总体上缺少现代化视野下的历史纵深感。为此,本研究将结合基于全国的农户调查问卷和县乡村三级书记访谈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将两者关系的探讨从应然的层面带入应然与实然相结合的层面,研究从现代化的视角,结合两者在实践中的先后时序,探讨共性与差异性,并着重分析脱贫攻坚的“后续问题”,进而提出关于系统推进和妥善解决好后续问题的对策建议。202x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课题组(简称“课题组”)在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每个省市区按计划分别抽取了约200份问卷,通过完整性检查后共获得有效问卷2190份;同时,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兵团)的县乡村三级书记进行了访谈,形成576份访谈记录。农户调查问卷分为“个人家庭情况、乡村振兴相关情况、乡村生活情况”三部分,重点了解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主观认知和客观实践情况。县乡村三级书记访谈则围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展开,旨在从基层干部的角度深入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成功经验。
一、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连续性
(一)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虽然在具体措施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实现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更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脱贫攻坚阶段,国家通过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使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改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为后续的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乡村振兴战略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因此,从政策目标上看,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而乡村振兴则是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拓展。
(二)发展理念的延续性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脱贫攻坚阶段,国家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方面举措,切实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乡村振兴战略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综合发展目标。这一理念的延续,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此外,乡村振兴还特别强调了文化振兴的重要性,通过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实施路径的互补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实施路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脱贫攻坚阶段,国家通过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支持等手段,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突出问题,实现了短期内的快速减贫。乡村振兴战略则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等措施,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脱贫攻坚阶段主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方式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而乡村振兴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在社会治理方面,脱贫攻坚阶段重点解决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乡村振兴则更加注重提升农村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种路径上的互补性,使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差异性
(一)战略定位的不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虽然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战略定位上存在明显差异。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其核心目标是在202x年前消除绝对贫困,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一目标明确、时限紧迫,需要集中力量、精准施策,通过一系列超常规举措,迅速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乡村振兴则是一项长期战略,旨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长远目标。这一战略定位更加注重长远规划和系统推进,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逐步解决农村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二)政策工具的多样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脱贫攻坚阶段,国家主要采用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社会帮扶等直接干预手段,通过专项扶贫资金、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具体措施,直接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困难。这些政策工具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的特点,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乡村振兴战略则更加注重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和综合性,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市场机制等手段,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在财政政策方面,乡村振兴不仅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还通过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实施农业保险等措施,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收益。在金融政策方面,乡村振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农村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这种政策工具的多样性,使得乡村振兴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主体参与的广泛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主体参与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脱贫攻坚阶段,政府是主要的行动主体,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组织动员等手段,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困难。这一过程中,虽然也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但政府的作用尤为突出。乡村振兴则更加注重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的方式,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乡村振兴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社会治理方面,乡村振兴强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村民自治、社会组织参与等方式,提高农村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这种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不仅有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更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脱贫攻坚的“后续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尽管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巩固脱贫成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返贫风险依然存在。部分脱贫户因病、因灾等原因,随时可能重新陷入贫困。二是脱贫质量有待提升。一些地区虽然实现了脱贫摘帽,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仍然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脱贫群众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信心,依赖政府帮扶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返贫风险。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的关键。一是政策衔接。在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逐步调整优化相关政策,使之更加符合乡村振兴的要求。例如,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增加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二是项目衔接。将脱贫攻坚期间实施的各类项目纳入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中,确保项目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例如,将产业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产业项目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提升农业附加值。三是人才衔接。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例如,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农村实用技术推广计划等措施,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四是机制衔接。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完善乡村振兴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
(三)乡村振兴的系统推进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统筹推进。一是深化农村改革。通过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激活农村资源要素,释放农村发展潜力。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四是提升社会治理。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农村治理能力,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五是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六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系统推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总之,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虽然在具体措施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乡村振兴则是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拓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又要关注脱贫攻坚的“后续问题”,通过系统推进和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街道党工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