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订20xx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内涵,按照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总体部署,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聚力“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供给能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力。
二、主要目标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登记18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力争达到3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力争突破60家;高新技术产值达到xx亿元,全市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新口径),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家以上,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1%;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2个以上,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技术市场交易额力争达到0.6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高标准建设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发展新空间
高质量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认真落实全市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部署,对标对表《xx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方案(202x—202x年)》,科学研判创新发展趋势,精准分解目标任务,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7大重点工程,确保全面完成27项指标任务。(牵头单位:市发改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 优化创新创业载体布局。加快推进各类科技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技术中心,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现有创新平台的管理和评估,确保其高效运行并发挥最大效益。推动产业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强化区域创新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建共享创新资源。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区域内科技政策、人才流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支持本地企业参与国内外重大科技合作项目,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地科技创新水平。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完善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引导科研人员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建立健全科技伦理审查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
2. 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广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3. 优化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攻坚克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训,指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完善研发体系,提升申报成功率。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实施技术创新专项行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市场份额。
3. 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发,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领域的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汇聚创新智力资源
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室等,吸引顶尖专家来我市指导科研工作。
2. 培养本土创新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力度,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支持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举办各类培训班、论坛等活动,提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创新能力。
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解决好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问题,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现象,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加强人才交流互动,搭建各类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合作创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鼓励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营等专业服务。
2. 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与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军民融合创新,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提升科技惠民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民生领域。加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广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20xx年是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开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某市十年林草改革发展工作综述
- 下一篇:某市民政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