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关于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12-24 华博范文网

  关于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绩效预算管理推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立,在政府管理中引入了“预算”“绩效管理”等概念,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政府公信力,透明度,推动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现代经济时代,政府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发展为一种全面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它能有效推动国家治理结构体系的构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能够检验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能否有效配置公共资源,能否为社会和公众监督政府预算管理提供依据,保障公众对于财政预算使用的知情权。中国虽然相比外国预算绩效管理起步晚,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中国在预算管理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初步建立起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体系。但是目前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找到克胜之道,成为当今政府管理的重要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以供借鉴。

  一、预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一)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是政府进行绩效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推进绩效预算方面比较成功,在绩效改革初期就颁布相关的法律,以此来保障预算绩效的推行。中国现在虽然在预算绩效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没有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成文法律、法规。这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部门对绩效预算的理解和执行标准不统一,导致预算绩效管理缺乏制度约束力和权威性。具体表现为:

  缺乏明确的法律框架:当前我国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一些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中,这些规定在效力层级上较低,无法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虽然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进行了规定,但并未涉及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和程序,使得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法律依据。

  2. 法律法规更新滞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现行法律法规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预算绩效管理需求。比如,近年来中央不断强调要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但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过程中,尚未及时将这些新要求纳入其中,影响了政策落实效果。

  3. 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专门针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法规,导致在执法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存在空白或薄弱环节。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往往因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而出现形式主义倾向,降低了工作质量。

  (二)绩效指标体系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是衡量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构建绩效指标体系时仍面临诸多挑战:

  指标设置缺乏针对性:一些部门在制定绩效指标时,未能紧密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发展战略,导致所设定的指标过于宽泛笼统,无法准确反映项目实施情况及其预期成果。例如,在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等,其服务对象广泛且需求多样,若仅采用单一维度的产出量作为评价标准,则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服务质量与水平。

  2. 指标量化难度较大: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公共事务,如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绩效指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过分追求量化而忽视定性因素,则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反之,若完全依赖主观判断又会削弱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 动态调整机制缺失: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以及政策导向调整,原有绩效指标可能不再适用,需要适时进行优化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单位并未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动态调整机制,致使绩效指标长期不变,无法及时反映最新发展趋势。

  (三)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

  信息化是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数据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再造以及决策支持强化等多方面功能。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形成了一个个“信息烟囱”,阻碍了跨部门协作沟通和数据交换共享。这不仅增加了重复劳动成本,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 标准化程度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即使实现了局部范围内的信息互联互通,但由于格式差异、编码规则不一致等原因,仍然难以真正意义上做到无缝对接。

  3. 安全风险防控不足: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突出,特别是涉及敏感财务数据和个人隐私信息时更需谨慎对待。然而,现有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尚不完善,容易引发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隐患。

  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政府绩效管理条例》,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职责分工、评价方法等内容,并将其上升至行政法规层面,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完善《预算法》,增加有关绩效评价的具体条款,使两者相互衔接配套。

  2. 强化法治意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依法治国背景下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

  3. 严格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绩效问责制度,对于违反预算绩效管理规定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

  (二)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建设

  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需求,聚焦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精心设计绩效指标,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扶贫攻坚阶段,应重点关注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而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则要更加关注研发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等科技创新类指标。

  2. 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定量分析外,还可以引入专家评议、公众满意度调查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考量各方面意见,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量化的社会公益项目,更要注重听取受益群体的声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3. 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定期组织专业团队对现有绩效指标进行全面评估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之处。同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以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情况,提前谋划布局,适时推出新的绩效指标,保持与时俱进。

  (三)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打破数据壁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和技术规范,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促进各类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覆盖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分类管理、按需调用。

  2. 提升智能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深度挖掘海量数据背后的价值规律,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通过对历年预算执行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提前预警潜在风险点;或者借助智能算法辅助生成绩效报告,减轻人工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安全保障措施: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从物理防护、网络隔离、身份认证等多个维度入手,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同时,建立健全应急响应预案,一旦发生突发状况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综上所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是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尽管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各项部署要求,积极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勇于创新探索实践路径,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