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务院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省市的具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再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切实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网络,狠抓再就业政策的全面、深入落实,农村劳动力保持了较为充分的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以内,就业局势基本平稳。我市就业再就业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现状
(一)我市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状况
据统计,到20xx年底,我市总人口67.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29万人,农村人口49.19万人。现有劳动力35.4万人(城镇10万人、农村25.4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约4100人,其中:城乡初、高中生未能升学3500人、回应的大中专毕业生130人、复退军人470人。现有城乡从业人员31.1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5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4.63万人,就业率达88%。此外,截止20xx年底,我市城镇累计出现下岗失业人员25176名,其中64家国有集体企业出现下岗职工2336人,破产、改制企业就业转失业人员22840人。通过多方面努力已多渠道消化下岗失业人员19545人,其中下岗职工1816人,城镇失业人员17729人,再就业率分别为77.7%、77.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一是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市政府出台了多项税收减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减轻其负担,提高吸纳就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重点扶持创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等项目,并对困难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三是加强金融服务保障。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推出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创业门槛,激发社会活力。四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待遇水平,增强参保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及时提供就业援助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三)就业服务质量提升措施
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劳动者的需求,我市不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打造“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客户端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方便群众办理业务;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求职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信心。此外,还定期举办各类招聘会、专场洽谈会等活动,搭建供需对接桥梁,促进人岗匹配精准化。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如对高校毕业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引导他们到基层建功立业;对退役军人开展专项培训,助力他们顺利转型;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行兜底安置,确保不落一人。总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我市就业环境更加优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市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部分传统行业受到冲击较大,导致相关岗位减少甚至消失,而新兴产业所需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形成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其次是人力资源开发不够充分。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以及历史遗留因素影响,部分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较为普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制约了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升。再次是创业氛围有待浓厚。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不少鼓励创业的好政策,但受制于思想观念保守、风险意识淡薄等原因,真正敢于尝试的人数比例仍然较低,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最后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公平性原则的有效贯彻执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持续推进,也不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打算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体来说: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本市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同时,注重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新的就业空间。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就业“蓄水池”的功能,稳定现有岗位存量,增加新的就业增量。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设施设备,引进优秀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积极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
(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继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为创业者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载体,提供场地租赁补贴、水电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减轻初创企业的运营成本。组织开展创业大赛、路演等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挖掘优秀创业项目,树立典型示范标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宣传先进事迹,激发广大民众投身创业的热情和勇气。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总体要求,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打破户籍壁垒,实现就业信息共享互通,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增长幅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防止返贫现象发生。通过上述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综上所述,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探索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奋力开创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县委组织部202x年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