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村,每当人们上班下班,总能看到有位老人,沿着鲜花盛开的花毯和绿树掩映的林荫道,不紧不慢地走着,见到路边的烟蒂纸屑,总是一丝不苟地捡起来,丢进垃圾箱。他就是80岁的原XX村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XXX。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老书记。19xx年5月,36岁的XXX被任命为XX村党支部书记时,当时XX是一个“前后龙潭涂田贩,赶水不进泻水难,一场大雨水满滩,冬天栖野鸭,蚂蟥像扁担”的环境恶劣的村庄。XXX并没有气馁,更没有畏怯。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研究,于1965年起,他带领村民开始了一项为期15年的宏伟工程:改土造田拔穷根。他们先把表土掘起,堆放在一边,待土地平整后,再挑来表土铺上,真可谓“寸土万担泥”。就在XXX领着村民披星戴月挑土抬石时,血吸虫钻进了他的躯体。每次发病时,他不是冷得发抖就是热得烧心,两条腿肿得像根红柱子。对这病,XXX是心有余悸的。他的母亲就是被血吸虫夺走了生命。然而,他照样每天赶到工地,没力气站着,就坐在地上指挥。整整15个春秋,XXX带领XX人压斜了肩膀累弯了腰,投下43万工,搬掉136个坟堆石礅,填平29个河槽池塘,新挖万米地下渠道和1400米河道,铺设8500米机耕路,终于把1200多丘杂碎田地改造成200多块方正平展、大小划一、排灌灵便的吨粮田,还增加耕地52亩。随后,他们经过探索,又形成农作物间作或轮作、果粮间作、地面立体养殖、山林立体种植等6种立体农业模式,节约耕地47亩。XX人从此告别了贫困。造田工程结束了,XXX……
造田工程的完成只是XXX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第一步。19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这片土地,XXX敏锐地意识到,要想让XX村彻底摆脱贫困,仅仅依靠传统农业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村民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
1982年,XXX组织村民成立了XX村经济合作社,将村里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进行合理整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合作社成立后,首先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XXX还鼓励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如茶叶、水果和中药材等,这些作物不仅市场前景广阔,而且附加值高,能够显著提高村民的收入。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还邀请了农技专家定期到村里进行指导,确保每一环节都达到高标准。
在XXX的带领下,XX村的农业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然而,XXX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模式。19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XXX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XX村地处山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于是,他提出了“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
为了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XXX带领村民进行了全面的环境整治,修建了多条步行道和观景台,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接待能力。同时,他还注重挖掘和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恢复了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每年的春耕节、秋收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通过这些努力,XX村逐渐成为周边地区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XXX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推动XX村向智慧化方向转型。20xx年,他倡导建立了XX村电子商务平台,帮助村民将农产品直接销往全国各地,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的收益。此外,他还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种创新业务,如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使XX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20xx年代以来,XXX深入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坚定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他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如实施垃圾分类、推广清洁能源、加强水资源管理等,努力将XX村建设成生态文明的示范村。在他的带领下,XX村不仅经济繁荣,而且环境优美,人民幸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如今,虽然XXX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仍然时刻关注着XX村的发展,经常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为村里的各项工作出谋划策。村民们对这位老书记充满了敬意和感激,每逢节假日,总会有人前来探望,听他讲述过去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XXX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XXX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记“兵妈妈”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