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方诗意”让主题教育“意味隽永”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主题教育“收官”不等于“收场”,广大党员干部要“疏源浚流”,“典”亮“文化火炬”,向传统文化“借一方诗意”,在“上下求索”“脚踏实地”“一改到底”中持续拉伸主题教育“延长线”,让主题教育“意味隽永”。理论学习要在“包藏古今、充箱盈架”间“深扎根”,以“薪火”高燃“新火”,一脉相承走好“饮其流者怀其源”的“忠诚之路”。信念当如“石”之坚,忠诚当如“丹”之赤,理论功底扎实深厚才能准确把握上级政策方针,才能始终保持历史自信和战略定力,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中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唯有“埋头苦学”之精诚,方能锻造“无坚不摧”之忠心。“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难以学到心里,沉心静气方能深入内里,获取真知灼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理论学习需要“一辈子”而非“一阵子”。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凿深井”思维深学细悟、研机析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态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全面系统学、深入研究学,不做“假样子”、不搞“假把式”,将理论学习融入经常、化作日常,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应用的过程又会反哺理论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中,党员干部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不断深化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例如,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更要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使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同时,主题教育的开展也应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往往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而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主题讲座、知识竞赛、文化展览等,可以有效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更加便捷高效。例如,某地通过开发“学习强国”APP的地方版,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还增加了互动交流的功能,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体验等,让党员干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在主题教育的实践中,还应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主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党员干部应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自身不足,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主题教育成果得以巩固和深化。这包括完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建立考核机制,将学习效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主题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主题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支持条件。各级党组织应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和支持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主题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条件。社会各界也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媒体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广泛宣传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典型经验,树立先进榜样,弘扬正能量。学校和家庭也应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未来储备人才。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主题教育成为提升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总之,主题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才能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推动主题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党委书记离职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