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党课讲稿】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想样态、现实困境与实践指向

2024-12-14 华博范文网

  【党课讲稿】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想样态、现实困境与实践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昭示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大意义。植根当代中国实际,深入把握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样态,以多维举措破解当前现实困境,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一、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想样态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达到何种样态,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课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现实的、具体的,既体现在个体生活之中,也体现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上,因此其理想样态要从个体、社会和国家三重维度来把握。

  (一)个体精神富有:精神状态、精神感受、精神境界积极向好

  人们在期待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能在文化生活、信仰生活等层面有所提升,表现出良好的价值观念、高度的价值自觉。在精神共同体之中,人们可以实现精神领域的多方面更新。从精神状态上来说,个体应当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坚韧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在精神感受上,个体应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这种感受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更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升华。在精神境界上,个体应当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境界的提升,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引导。

  (二)社会精神富有: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社会和谐

  社会的精神富有不仅仅是个体精神状态的简单叠加,而是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文明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提升。在文化繁荣方面,社会应当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生态,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现代文化的创新与探索,各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在文明进步方面,社会成员普遍具备较高的文明素质,尊重法律、遵守公德、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社会和谐方面,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三)国家精神富有:文化自信、国际影响、民族凝聚力

  国家的精神富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关乎国家内部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与地位。在文化自信方面,国家应当充分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国际影响方面,国家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民族凝聚力方面,国家应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尽管新时代中国在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依然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精神文化供给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现有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仍显不足。一方面,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有限,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匮乏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部分文化产品存在低俗化、庸俗化倾向,缺乏深度和内涵,不利于提升公众的精神境界。

  (二)精神文化消费不平衡

  当前,我国精神文化消费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则相对较低。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不同收入阶层的精神文化消费差距较大,高收入群体能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文化资源,而低收入群体则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难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精神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

  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精神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例如,政府部门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精神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影响了精神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精神文化教育力度不够

  精神文化教育是提升国民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精神文化教育的力度仍有待加强。学校教育中,虽然重视德育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未能得到充分滋养。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精神文化教育重视不足,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社会教育中,各类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文化氛围不够浓厚,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指向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一)优化精神文化供给

  首先,要加大高质量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特点、贴近群众生活的优秀作品。其次,要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服务。再次,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低俗、庸俗、媚俗现象,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提高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二)缩小精神文化消费差距

  要通过多种途径缩小城乡、区域间的精神文化消费差距。一是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精神文化消费负担,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公益项目等形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四是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促进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健全精神文化建设机制

  要建立健全精神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好格局。一是明确政府职责,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精神文化建设有序推进。二是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三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四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监督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四)加强精神文化教育

  要将精神文化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深化学校德育改革,创新德育方式方法,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四是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全社会的精神文化素养。

  总之,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努力构建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