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和素质至关重要。近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对全市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结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以期摸清情况,研究对策,优化结构。调查组深入到xx区、xx区等8个区、县(市)开展了全面调研,并对24个经营主体(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进行了典型样本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定义为本地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和外地输入的务农人数的总和。经调查统计,目前全市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为xx万人(市统计局201x年数据:从事农业生产人员xx万人,其中男性xx万人,女性xx万人),其中本地从业者占xx%,外地从业者占x%。按性别分,男性从业者占56%,女性从业者占43%,男女用工比例为1.3:1;按年龄分,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3.37%,30-45岁占15.77%,46-60岁占xx%,60岁以上占xx%;按学历分,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9.93%,初中学历占xx%,高中学历占19.99%,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34%;按行业分,以从事农林牧渔基础性生产工作为主,占93%,其中从事种植业占70%,林业占17%。另有3%的从业者专门从事农家乐(民宿)等经营服务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呈现本地为主、学历偏低、年龄老化等特点。
二、主要特点
(一)从事农业生产以本地劳动力为主,外地劳动力为辅。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农业经营主体多数采用“少量常驻工+季节性用工”模式。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为了科学安排劳动用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农业经营主体用工为长工少、短工多的特点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农作物播种、收获等关键时期,季节性用工需求激增,而这些季节性用工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具有灵活性强、成本较低的优势。但这种用工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技术培训不足、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二)年龄结构偏老,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调查数据显示,我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46岁以上占比高达xx%,而30岁以下的仅占3.37%。这表明,当前我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年轻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意愿不高。这一方面与农业生产的艰辛和收入相对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城市生活和更高收入的职业有关。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活力,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年轻劳动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高素质人才短缺。调查发现,我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学历者占39.93%,初中学历者占xx%,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仅占24.33%。这反映出我市农业劳动力整体教育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高素质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此,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四)女性劳动力参与度高,但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尽管男性从业者占多数,但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调查数据显示,女性从业者占43%,在一些特定的农业领域,如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等,女性劳动力的比例甚至更高。然而,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待遇往往不如男性,尤其是在管理和决策层面,女性的声音较少被听到。这不仅不利于发挥女性的潜力,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因此,提升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待遇,促进性别平等,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存在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剧。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群虽然经验丰富,但在体力和新技术接受能力上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容易导致身体损伤,影响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
(二)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尽管近年来我市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力量薄弱,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知识更新缓慢,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基层农技推广站点覆盖面不广,服务功能单一,无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多依赖于传统的面对面指导,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远程指导和培训的有效机制。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我市农业虽然具备一定的规模,但在产业化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二是农业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三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不高,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初级形态进入市场,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民增收渠道有限。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有限,且分配不均,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风险保障能力较弱,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强。三是农业信贷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限制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步伐。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针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投入。一是建立健全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农业相关专业,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农业技术人才。二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现有农业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农业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投身农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二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指导和在线培训,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和覆盖面。三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化农业政策支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推广等关键环节。二是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赔付标准,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降低农民融资成本,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农业政策支持,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