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立足长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一项关乎国家稳定与繁荣的战略举措。当前,全市上下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有效发挥规划的先导、引导和指导作用,整合可用资源,将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空间布局上,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以锡山区为案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径。
一、锡山区农村发展的现状
锡山区总面积达396平方公里,包括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6个建制镇和1个街道,常住人口约为43万人,流动人口大约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锡山不仅是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乡镇工业的摇篮,而且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自撤市设区以来,锡山区经济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在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然而,在长期的城市化战略指导下,“城市中心论”的传统观念逐渐主导了锡山地区的空间发展策略,各级政府更加关注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而对非建设用地的研究相对不足。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效应,导致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有序发展滞后,成为制约锡山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
1、侧重城镇,轻视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锡山区的农村发展模式主要沿袭了著名的“苏南模式”。尽管“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已成为广泛接受的理念,但在实际的城乡发展与建设过程中,“重城市轻乡村”、“重城镇轻村落”以及“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依然显著。这......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上一篇:社区街道书记经验交流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