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构建“绿氢”产业布局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4-12-23 华博范文网

  构建“绿氢”产业布局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唐磊(民建会员、璧山区政协委员、区统战服务中心主任)反映,氢能因为其对环境的友好性被誉为“终极能源”,是减少碳排放和解决能源资源问题途径之一,全世界对氢能源开发建设和研究建立可再生氢能源体系都十分重视。目前,氢生产途径主要分为3类,主要从天然气或煤炭中提取,被称为“灰氢”或“蓝氢”,成本低,但是同样造成污染和传统能源的浪费。最佳方案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生产绿氢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即“绿氢”。但目前受制于制造、运输成本高,还存在瓶颈需要突破。我国现年制氢量达3300万吨,占全球产量1/3以上,是全球最大制氢国,但“绿氢”占比不到1%。“绿氢”产业的研究和应用市场前景广阔,其成果也是任何国家打破全球能源格局,改变能源市场的重要手段。

  一、当前“绿氢”研制与应用存在问题

  (一)大规模低成本“绿氢”制造技术亟待突破

  当前国内“绿氢”生产主要有碱性电解水(ALK)、阴离子交换膜(AEM)、离子交换膜(PEM)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水(SOEC)等技术路线,但目前研究“绿氢”技术的生产工艺和应用因地方政府和投入不足,导致“绿氢”能源发展受制于人或场地条件带来研究进度缓慢、可再生电力成本等因素,生产工艺和技术改良需要进一步研究突破。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了对“绿氢”技术研发的投入。然而,由于“绿氢”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导致其生产成本仍然较高,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具体来说,电解水制氢过程中所需的电能消耗较大,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也使得稳定供电成为一大挑战。此外,现有电解槽设备的效率较低,维护成本高,限制了“绿氢”的规模化生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在高效电解槽材料和工艺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优化政策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二)“绿氢”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不足

  尽管“绿氢”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巨大潜力,但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障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到下游的应用场景拓展,各个环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在上游领域,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充足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转化为“绿氢”,并确保其质量和数量符合市场需求,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相关技术和管理措施。比如,在水电解制氢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水源地,保障水质安全,以及如何合理布局电解槽设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在中游环节,即“绿氢”的储存和运输方面,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技术难题。由于氢气具有易燃易爆特性,且密度极低,现有的储运方式难以满足大规模工业化需求。因此,必须加大对新型储氢材料和高压储罐的研发力度,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储运模式。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标准体系,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至于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则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当前,“绿氢”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如化工合成、冶金加工等,但在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展示范项目,探索适合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例如,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工业园区建设分布式供能系统等,既有利于推动“绿氢”产业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三)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

  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绿氢”产业的发展还受到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由于普通民众对“绿氢”的认识较为有限,甚至存在误解,导致部分消费者对其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存有疑虑,进而影响了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绿氢”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首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制作宣传资料、开设网络课程等,向社会各界介绍“绿氢”的基本原理、优势特点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次,组织媒体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展示“绿氢”项目的建设进展和实际效果,增强公众的信任感。最后,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放实验室、生产车间等场所,邀请市民参观体验,让更多的群众亲身感受“绿氢”带来的变化和便利。

  二、推进“绿氢”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上述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绿氢”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绿氢”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部署,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科学编制“绿氢”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二是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针对“绿氢”产业的特点,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企业发展资金需求。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聚焦电解水制氢、储运装备、燃料电池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承担科研任务,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三是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打造专业队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是推动上下游协同联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提高产业整体运行效率。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三是拓展多元应用场景,扩大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绿氢”在交通、建筑、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话语权。主动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下的规则谈判,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项目,拓展海外市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绿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三是分享成功经验,树立良好形象。积极宣传中国在“绿氢”领域的探索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总之,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进“绿氢”产业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