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道路的交通安全的因素很多,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等等。但归纳起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外统计数据表明,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事故占88%,由驾驶员直接责任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70%~90%。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驾驶员不安全驾驶行为,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是进一步落实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工作,也是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监管重点。
一、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一)不安全行为的表现。驾驶员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安全防范意识差、驾驶过程中抱侥幸心理冒险行驶、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及时不仔细;超速、超载、疲劳驾驶;弯道行驶占线、不鸣笛;违章超车;越线占道行驶;逆向行驶;高速公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不按规定停放车辆、上下旅客;酒后驾驶;行驶中接、打手机或与人交谈;行驶中抽烟、捡拾物品;穿拖鞋驾驶;视力不好、反应慢、身体状况不佳继续驾驶等。这些不安全行为容易引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其结果往往是车毁人亡,损失惨重。
(二)不安全行为的成因。分析驾驶员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是驾驶员的安全意识问题,对自己的违章行为觉得无所谓,心不在焉,满不在平,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熟视无睹。往往心存侥幸心理,这种心态的驾驶人,往往不遵守交通规则,缺乏安全意识,多数表现为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明知故犯,典型的习惯性违章;二是道路运输企业教育培训不到位、应急演练开展不及时,致使驾驶员知识更新慢、应急处理能力差,经常出现不安全行为;三是道路运输企业监督和管理不到位,运用技术手段加强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的监管和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能力差。
二、预防和控制驾驶员不安全行为的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驾驶员不安全行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形成系统化的防控机制。首先,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驾驶员参加安全教育培训,通过案例分析、理论讲解、实操训练等多种形式,使驾驶员深刻认识到不安全行为的危害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驾驶行为。同时,企业应建立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档案,记录每次培训的内容、时间、效果等信息,确保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其次,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对驾驶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企业应建立健全驾驶员管理制度,明确驾驶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详细的奖惩措施,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对驾驶员的心理健康关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驾驶员存在的心理问题,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发生。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驾驶员,应及时采取调岗、培训等措施,确保其具备继续从事驾驶工作的条件。
再次,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效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应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领域。如安装车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驾驶员的行为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警提醒;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驾驶员的行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识别潜在的风险点,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推广使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控制车辆,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监管效率,还能为驾驶员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行车环境。
最后,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道路交通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发挥他们在宣传教育、监督举报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信用体系,将驾驶员的违法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机制,促使广大驾驶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总之,预防和控制驾驶员不安全行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平安中国作出积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将其作为指导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不断提升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实现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高校学生干部培训现状及其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