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突发事件“触点”增多,“燃点”降低,进一步增加了预防处置工作的难度,社会群体性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关注社会公安安全,防范和化解风险,构建完善的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防御机制,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项紧急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突发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全面推进‘两区’建设,全力打造‘田园xx’”战略的深入推进,xx县的大开放、大合作、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已经全面起航,加速发展不可规避的面临着各类社会矛盾的牵扰。在xx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以保稳定、促发展、创和谐为目标,始终把维护稳定工作置于首位,积极预防和稳妥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据统计,我县20xx年发生突发群体性事件31起,20xx年26起,20xx年40起,20xx年27起,高总量的涉稳形势,给我县维稳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各类利益群体、类似事件当事人受前期上访、闹事取得“甜头”的感染,在遇到类似情况后,迅速效仿,进行“维权”,涉稳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现状不容乐观。从处置的情况来看,存在以下特点:
(一)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事件主体多元化。近年来,从全县时有发生因社会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堵门堵路等突发群体事件看,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参与的人员复杂,呈现出矛盾种类、涉及领域、引发不安定事端的诱因及群体事件的组织、方式和表现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几乎涉及了社会各个层面,给党委、政府带来了极大压力。20xx年6月,我县xx镇发生香菇菌棒大面积烂棒事件,烂棒数累计超过200万袋,涉及全镇25个行政村200多户菇农,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万元。受损菇农不认同相关部门分析的高温高湿天气、管理不善等原因,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要求赔偿。由于涉及人数众多,情绪激动,一度导致交通堵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明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相互联系、组织动员的主要手段。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平台,迅速集结,快速扩散,使得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同时,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也为事件的组织者提供了更多隐蔽和高效的方式,增加了事件的复杂性和处置难度。20xx年,我县某小区业主因物业费涨价问题,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迅速组织起来,不仅在线上发起声讨,还在线下组织了多次集体抗议活动,给社区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较大压力。
(三)诉求多样化,处理难度加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有着多种多样的诉求,既有经济利益方面的,如工资拖欠、土地征用补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也有政治权益方面的,如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等;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如对政府政策的不满、对社会不公的愤慨等。这些多样化的诉求,使得事件的性质更加复杂,处理起来也更加困难。20xx年,我县某企业因环保问题被责令停产整改,导致数百名员工失业,引发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员工一方面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另一方面又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表示强烈不满,甚至出现了围堵企业大门、阻挠生产等过激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四)跨区域、跨行业联动现象增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地域性和行业性特征逐渐淡化,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地区的类似事件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形成了连锁反应。这种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不仅增加了事件的规模和影响,也给地方政府的处置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0xx年,我县某乡镇因土地征用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迅速波及其他乡镇,甚至引起了周边市县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广泛的舆论声援,极大地增加了事件的处理难度。
二、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策略与措施
面对当前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提高处置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防能力。预防是最好的治理,只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实施前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要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建立覆盖全县的社会稳定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控社会动态,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20xx年,我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心,对全县所有重大决策和项目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评估,成功预防了多起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隐患。
(二)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社会治理根基。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也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群众工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平息事态。20xx年,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选派了1000余名机关干部到村(社区)挂职锻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依法依规处置,维护法律权威。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公正公平地处理各方诉求,坚决防止因处置不当引发新的矛盾。对于合理合法的诉求,要积极协调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对于无理取闹、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要坚决依法打击,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法治意识,依法表达诉求,理性维权。20xx年,我县针对一起因土地征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依法依规进行了妥善处置,既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类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处置流程,确保一旦发生事件,能够迅速启动预案,有序开展处置工作。同时,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战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20xx年,我县修订完善了《xx县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了多次应急演练,提高了全县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舆论是影响群体性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公众疑虑,防止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能量,为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0xx年,我县在处理一起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了舆论走向,避免了事件的进一步升级。
总之,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小议事后合同的危害及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