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公正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两者缺一不可。从实质公正的角度看,社会公正是由社会成员基本权利的保证、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以及社会调剂(社会再分配)这样四项基本规则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除此之外,从程序、流程的角度看,社会公正还包括程序公正。可以说,程序公正是实现实质公正的必要保证。没有程序公正,就不可能有实质公正。与“实质”(实际规则、实际效果、结果)公正相对应,程序公正侧重于形式上的、“纯粹”规则意义上的公正。从一定意义上讲,程序公正更接近“应然”意义上的公正,而不是“实然”意义上的公正。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公正。所谓程序公正,是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条例及其他政策时应遵循公正合理的程序(流程)安排。换言之,法律、法规、条例及其他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本身应当是公正合理的。程序公正的基本特征在于:其一,普惠性。程序公正的基本宗旨在于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在于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社会群体的尊严和利益都应当得到有效的维护,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尊严和利益的满足都不得以牺牲其他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尊严和利益为前提条件。其二,公平对待。程序公正中的公平对待至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处理同样的事情时,应当按照同一尺度一视同仁地进行;第二层含义是,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必要的规则体系,使制定和实施政策的直接当事人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倾向和偏好体现在相关的政策之中。简而言之,就是不能“夹带私货”。其三,多方参与。在现代社会,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得以普遍的形成,他们有责任、有能力也有愿望参与重要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制定。因此,在制定法律和重要的公共政策时,应当也必须让多方人员参与。
程序公正的实现,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作为。在实践中,程序公正的实现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信息不对称、权力滥用、利益冲突等。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机制,确保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透明度。同时,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防止政策制定者在过程中“夹带私货”,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此外,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制意识和参与能力,也是实现程序公正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了解政策内容,积极参与到政策的讨论和制定中来,才能真正实现程序公正的目标。
在具体操作层面,程序公正的实现还涉及到一系列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例如,听证会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程序公正保障机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组织听证会,可以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的制定更加全面和合理。此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程序公正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数据共享和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同时,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公众参与政策讨论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助于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实现程序公正,还需要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其行为直接关系到程序公正的实现程度。因此,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法治观念和服务意识,对于促进程序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在选拔和任用公务员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考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确保选出的人才既能胜任工作,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公务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奖优罚劣,激励公务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在推进程序公正的过程中,还应注重与其他社会公正原则的协调配合。程序公正虽然是实现实质公正的重要保障,但其本身并不能完全替代实质公正。因此,在强调程序公正的同时,也要关注实质公正的实现,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机会平等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分配更加合理。这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正制度体系。
总之,程序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和完善程序公正的实现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