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基层单位反映,当前能够撰写高质量材料的青年人才越来越稀缺,甚至到了避之不及的地步,形成了笔杆子难求的“饥荒”现象。其中,一部分人是因为缺乏自信,认为材料工作“高深莫测”,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严谨的思考分析,自认为水平不足,学起来困难重重,最终以一句“不会”来逃避责任;另一部分人则是出于不愿意,他们认为材料工作一旦接手就难以脱身,越学越忙,越干越久,不愿走上这条道路,同样以一句“不会”来打消自己的念头。与此同时,一些优秀的人才因为能力出众,在工作中受到上级部门的关注,步入了新的舞台;还有一些人因为在选拔中表现突出,走上了更高的岗位。这些情况导致基层笔杆子队伍不仅缺少了“继承者”,更失去了“领头人”。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样在于“人”。引导年轻人消除思想顾虑、增强工作认同感,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写作能力是公职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不过在入职前考察的是文字水平,入职后则更多关注材料水平。虽然材料工作与实际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思考也更为深入,但其本质并未改变,从根本上讲,并不存在“会”与“不会”的争议。
“写材料”对每一名公职人员来说都有巨大的益处。如果说“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直观表达,那么“写”就是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进行的严谨表达。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极大锻炼了我们的思维逻辑。有人认为,“写材料”最难的部分在于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提升思想认识,而这恰恰是最宝贵的。它使我们始终站在新理论、新要求的前沿,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对个人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年轻人不应将“写材料”视为洪水猛兽,而应将其视为成长的重要历练和必经之路。
“自己去干”和“看别人干”的收获是截然不同的,“领头人”也是从“继承者”逐步成长起来的。基层单位应多为年轻干部提供锻炼机会,而不是等到需要时才临时抓壮丁。一方面,要建立导师培养机制,由单位负责综合性材料工作的科室负责人担任年轻干部的指导老师,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快速提升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材料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年轻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年轻干部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总之,解决基层单位笔杆子短缺的问题,关键在于激发年轻人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基层写作人才,为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乡村治理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