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深入学习和贯彻“两个约谈”会议精神以及刘伟平同志、吴仰东同志的重要讲话时,不禁回想起五年前的富士康“11连跳”事件。这一系列悲剧与兰州发生的“团伙性案件”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但深入剖析后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起事件中的主要参与者大多数为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其次,这些年轻人大部分为招聘制合同工,面临着晋升机会有限或薪资待遇较低的问题;最后,无论是选择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还是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触犯法律,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对现状的绝望反应。
20xx年,资深媒体人士石扉客撰写了一篇题为《越有梦想,越感痛苦》的文章。文中记述了作者的一位表弟罗炼的故事。罗炼出身于湖南农村,前往珠三角地区务工。在一个中秋之夜,他突然消失,并在月饼盒中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生劳碌而无成功之望,疲惫不堪却无所归宿,贫穷难以避免,出路无处寻觅,无法建立事业,无法供养亲人,这难道不是悲哀吗?人们若说我活着,又有何意义?”这段话引用自《庄子·齐物论》,不仅令人震惊,更让人感到深深的悲伤。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职人员自杀、挪用公款、腐败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尽管每一起事件背后都有其特定的个人因素或性格缺陷,但究其根本原因,往往是因为当事人在面临“绝望”时做出了非理性的决定,导致情绪失控。
面对社会快速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社会利益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年轻人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无奈、焦虑、急躁、悲观甚至怨恨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同一场场震撼人心的悲剧和丑闻,不断地冲击着他们的心理防线。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已成为阻碍干部队伍健康发展的一座“堰塞湖”。要有效解决和消除这种情绪“雾霾”,必须坚持规则平等,强化信仰引导,加强文化建设。
规则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正如古人云:“怨气充盈,必有人承担责任。”消极的社会情绪往往源于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这些不满和怨恨反映了人们对自身权益受损的关注,同时也是我们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缓解社会怨气的有效途径在于直面现实,积极回应民众的合理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公平竞争,从而减少因不公平感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信仰引领则是塑造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关键。信仰是指引人们前行的精神灯塔,它能够给予个体力量去克服困难,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面对挑战时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教会大家如何正确处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文化浸润则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必要手段。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不仅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还塑造着国民的精神面貌。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比如,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文艺演出等活动,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利用网络平台,推送正能量的内容,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情操。此外,还要加大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用身边人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的人向上向善,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
总之,在社会转型期,面对种种挑战和问题,我们需要从制度建设、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努力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那些阻碍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负面情绪,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相信,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