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践行科学家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家国情怀、创新实践、科学态度、宁静心境、融合思维和人才保障,推动形成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具有内在的契合度和一致性。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涵养家国情怀,需要践行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决定》强调,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战略高度上看,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孕育的新机遇,促进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建设完整、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
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弘扬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和理念,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正如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爱国精神,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复兴作为最高追求,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创新实践。《决定》明确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尝试,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实际生产的跨越。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通过算法优化和数据积累,不断提升智能系统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在生物制造领域,利用基因编辑和细胞工程等技术,开发新型生物材料和药物,提高医疗健康水平;在量子科技领域,探索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构建安全高效的量子信息网络。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升级,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学态度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科学态度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严谨求实,不断追求真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科学分析问题,理性判断形势,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同时,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例如,通过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展览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科学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放实验室,让公众近距离接触科学研究,感受科学的魅力。
宁静心境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尤为重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心无旁骛,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因此,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诱惑,使科研人员能够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让他们安心从事科研工作,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更多贡献。例如,通过设立科研基金、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等方式,减轻科研人员的经济负担;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避免过度强调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维护良好的科研环境。
融合思维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特质,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过程中,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在新材料领域,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发出性能更优、功能更强的新材料;在智能制造领域,可以结合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此外,还要注重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人才保障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此,我们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吸引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通过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家国情怀,践行创新实践,坚持科学态度,保持宁静心境,倡导融合思维,强化人才保障,推动形成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向最难处攻坚 向最关键处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