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起了全党的高度重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已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目前这项工作的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9月中旬以来,省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抽调成员单位省妇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人口计生委、省关工委、海东地区妇联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互助、循化、化隆、民和四县的乡镇、学校和农户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过对实情的分析思考,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现状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总面积17,010平方公里,总人口213万多人,我省的农业经济区主要在东部。而互助、循化、化隆、民和四县又是农业人口较为集中的县域,四县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左右。农民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单季小麦大豆油菜、蔬菜水果、养殖家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因此,跨省跨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四县目前在外务工人员近28.2万人,仅循化县今年1至9月劳均收入4172元,这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发家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大批农民工浩浩荡荡奔向城市、务工经商、创业增收的同时,海东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四县农村留守儿童由去年的7630人增加到现在的12092人,增长56%。在这些孩子中多数半年甚至一年才与父母见一次面,80%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8%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还有2%的甚至无人监护。与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性、心理健康、学习情趣上有什么不同呢?调研中我们发现:
首先,在生活习性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照顾和引导,往往表现出一些不同于普通儿童的行为特征。例如,部分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更加依赖祖辈或其他监护人。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起居上,更表现在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方面。此外,由于监护人的年龄较大或精力有限,留守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相对滞后,许多孩子在洗衣、做饭等基本家务劳动上表现得不够熟练,甚至有些孩子从未尝试过独立完成这些任务。
其次,在心理健康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缺失。根据我们的调查,约有60%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经常感到孤单和焦虑,尤其是在父母长时间外出的情况下,孩子们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思念和不安之中。这种情感上的波动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减弱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支持,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情感困扰。
最后,在学习情趣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明显低于其他同龄人。尽管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差,但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在课外阅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机会较少。许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支持,导致他们在学业上遇到了更多的挑战。此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难以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这也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有明确的监护人,但这些监护人在履行职责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由于祖辈监护人的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不佳,难以承担起全面的监护责任;另一方面,部分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能,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此外,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其生活和学习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教师队伍不稳定,导致留守儿童在接受优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也较少,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前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现有的服务体系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方面,农村地区心理咨询机构数量有限,专业人员短缺,难以提供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足,家长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是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力。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地区的低保政策覆盖面不够广,救助标准偏低,无法有效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再如,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留守儿童患病后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此外,一些地方在落实孤儿、困境儿童救助政策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影响了政策的实际效果。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真正惠及每一个留守儿童。
五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监护责任落实。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责任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力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妥善照顾。同时,加大对监护人的培训力度,提高其育儿能力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此外,积极拓展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综合素质。
三是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增加农村心理咨询机构数量,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政策,扩大低保覆盖面,提高救助标准,确保每个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简化报销程序,减轻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强对孤儿、困境儿童救助政策的落实情况检查,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发生。
五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培养。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讲座,传授家庭教育技巧,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此外,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密切联系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