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哲学解读
推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审视观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为智慧之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能使我们从宏观的、整体性角度认识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能使我们透过现象而深入了解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高质量发展存在着三种逻辑维度:认识论的维度、价值论的维度和方法论的维度。这几种不同角度的反思,能使我们对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问题获得一种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的理论参照。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解读
认识论的维度,体现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高质量发展,主要回答当今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其一,从质量角度认识社会发展,阐释高质量发展出场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其生成的内在动力机制;其二,揭示当今中国的发展只能是高质量发展,以确立高质量发展的本体性地位,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共识。质量是一切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存在着高质量发展和低质量发展的运动形态。正是在高质量发展和低质量发展的矛盾运动中,社会系统受质量互变规律的支配,总体上呈现出了由低质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再到新的低质量发展和新的高质量发展这样一种现实进路。
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以数量扩张为主,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经济总量。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和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单纯的数量扩张已经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高质量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即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通过质的飞跃,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认识论的维度下,高质量发展还涉及到对发展动力的深入探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依赖于资源的大量投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种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却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则强调创新驱动,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相契合,即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此外,高质量发展还要求我们在认识上实现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过于注重GDP的增长,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如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高质量发展则强调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还重视社会公平、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这种多目标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解读
价值论的维度,主要回答高质量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高质量发展应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高质量发展应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包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次,高质量发展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最后,高质量发展应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准则,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价值论的视角下,高质量发展还涉及到对发展主体的重新定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将政府视为主要的推动者,而企业和个人的作用相对有限。高质量发展则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政府应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应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个人应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此外,高质量发展还要求我们在价值观上实现从物质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则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要追求经济繁荣,又要注重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这种协调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即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而精神生活又反作用于物质生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解读
方法论的维度,主要回答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实践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方式。首先,高质量发展应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精准施策。这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方法论的视角下,高质量发展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这包括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风险防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进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此外,高质量发展还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实现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治理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过于依赖政府的计划和控制,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和社会的参与。高质量发展则强调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这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种开放式的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总之,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审视观照,我们可以从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