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洪抢险救灾务虚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抗洪抢险救灾务虚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7.12”抗洪抢险救灾的经验、教训,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推动形成应急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刚才相关县级部门、乡镇和县级领导分别发了言,讲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我都完全赞同,希望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抢险救灾工作有力有效。
7月11日-17日,X江流域普降暴雨,个别地方出现特大暴雨,受持续强降雨和上游过境来水的影响,我县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这次洪涝灾害,范围广、成灾快、损失重。据初步统计,共造成全县33个乡镇、24.69余万人受灾,无人员伤亡,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9余万人,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9.15亿元。灾(险)情发生后,省委书记、常务副省长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副省长、应急管理部专员赶赴现场指导,市委书记连续三天到现场指挥调度,常务副市长驻扎在X协调指导,相关市领导和市级部门也给予了极大帮助。全县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团结奋战,全县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反应迅速。自进入汛期以来,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防汛减灾安全责任,认真开展隐患排查、群众转移等工作,确保了全县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安全有序。尤其是X险情发生后,水利局、应急局、气象局等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援,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刻反思,查找问题与不足。
尽管我们在此次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预警预报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部分地区的预警信息传递仍存在滞后现象,导致部分群众未能及时采取避险措施。二是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在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时,部分基层单位的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尚显不足,特别是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救援队伍的快速集结和高效行动面临较大挑战。三是物资储备和调配体系不够健全。在此次救灾过程中,部分乡镇的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导致救援初期出现了物资短缺的情况,影响了救援效率。四是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在一些受灾较重的地区,部分群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导致在灾害来临时手足无措。
三、着眼长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面提升全县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进一步完善预警预报机制。要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跨区域、多部门联合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位群众手中。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群众的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强化应急响应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应急响应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分工,细化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要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确保关键时刻物资能够迅速调拨到位。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协作,建立应急物资共享机制,提高物资保障能力。四是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特别是要加强对学校、社区等重点场所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四、凝心聚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抗洪抢险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亲自督促,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强化责任落实。要严格落实防汛减灾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对因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导致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责问责。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县纪委、监委要加大对防汛减灾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四是注重总结经验。要及时总结此次抗洪抢险救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今后类似灾害的应对提供借鉴。五是关心关爱一线工作人员。要切实做好抗洪抢险救灾一线工作人员的生活保障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确保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总之,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建设平安和谐的新X县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