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背景下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思考与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设计、单独成章,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清晰锚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方位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等教育必须认清战略定位、增强战略自信、加快战略跃升,以高质量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筑牢对国家战略的全面支撑,推动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部分领域出现人才流动“脱钩”。历史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精尖缺”人才亦是如此。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最关键、最稀缺的资源,是国家创新优势集聚的中流砥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此,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首先,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构建高质量的学科体系。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石。应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课程设置,强化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研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技术突破点,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路和方法。此外,还需建立健全学科评估机制,科学评价学科建设成效,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适应新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推行小班化教学,增加师生互动,注重个性化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推广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综合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其科研素养和实践技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其全球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使其成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再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力量。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校任教,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新教师入职培训计划,帮助其快速成长;建立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提供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实行分类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鼓励教师潜心育人。通过这些举措,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障。
最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政策,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基础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激发师生的创新活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科研成果的合法权益;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发布教育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格局,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合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 下一篇: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常态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