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博范文网 首页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2024-12-22 华博范文网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泉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原则,精心呵护、活态传承、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做到“留人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202x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945处,非遗项目726个。我重点汇报三方面内容:

  一、坚持保护第一,系统性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生态

  一是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加强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体系建设,颁布《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泉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实施意见》,创新设立海丝史迹保护合议庭、巡回法庭,设置公益诉讼观察点44个,聘请公益诉讼观察员173人。202x年以来,处理涉文遗案件1101件。这些举措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了每一项保护措施都能依法依规推进,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通过设立专门的司法机构和公益诉讼观察点,实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方位监督和及时干预,有效防止了破坏行为的发生。

  二是留存原始文化风貌。划定近200平方公里的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高标准完成保护、整治和提升项目800多个。使用绣花针式改造手法,对669幢传统历史建筑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比如,天后宫、府文庙保护修缮工程,分别入选全国十佳文物修缮项目、全国优秀古迹保护推介项目,金鱼巷“微改造”提升工程荣获201x—202x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专项”一等奖。在保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尊重历史、保持原貌的原则,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对历史建筑进行精细化修缮和维护,不仅恢复了其原有的风貌,还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此外,我们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也注重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提升,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和文化景点,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质和魅力。

  三是推动人城和谐共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引导,22个遗产点所在街道、社区相继建立“爱护遗产公约”,数百名义工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与城市、人与文化的和谐共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例如,通过设立志愿者服务站、组织义工团队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热心市民和社会组织加入到保护队伍中来。再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非遗展示等,让市民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注重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通过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举办各类培训班等形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本身,更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环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温度。

  二、坚持传承优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

  一是深化学术研究,挖掘文化内涵。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平台,深入开展泉州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泉州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力度,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财富。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积极组织本地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展课题攻关,围绕泉州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泉州文化遗产的学术内涵,也为后续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我们还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编写科普读物、制作纪录片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二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博物馆、虚拟展览馆等新型展示平台,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和欣赏泉州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展示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为此,我们积极探索新的传播途径,借助数字媒体的力量,打破时空限制,让泉州文化遗产走出泉州、走向世界。一方面,我们建立了多个线上展示平台,如泉州文化遗产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浏览高清图片、观看视频资料、参与互动体验,获得沉浸式的参观感受。另一方面,我们与各大网络平台合作,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宣传推广活动,如短视频大赛、线上直播等,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此外,我们还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有趣的内容,引发网友热议,进一步提升了泉州文化遗产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促进文旅融合,助力经济发展。以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泉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文化遗产是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之一。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我们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首先,精心策划了几条经典旅游线路,涵盖了主要文化遗产景点,如开元寺、清源山、洛阳桥等,让游客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元素,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如木偶戏纪念品、德化陶瓷工艺品等,既满足了游客购物需求,又弘扬了传统文化。再次,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南音演唱会等,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最后,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质量等措施,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通过以上举措,我们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坚持活化利用,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一是融入城市建设,彰显城市特色。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文化遗产因素,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一批兼具历史韵味和现代气息的城市地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将文化遗产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尽量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在中山路步行街改造工程中,我们保留了骑楼建筑的外观特征,并对其内部空间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使其既具备传统风貌,又符合现代商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一些老旧建筑进行更新升级,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如将废弃工厂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不仅解决了闲置资产问题,还为艺术家和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我们还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文化遗产元素,如雕塑、壁画等,增强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成功地将文化遗产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使其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魅力。

  二是融入教育体系,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将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编写乡土教材,开设特色课程,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激发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为了确保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持续传承,我们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首先,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文化遗产教育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的文化遗产教育。其次,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乡土教材,内容涵盖泉州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再次,开设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如南音班、木偶戏班等,邀请民间艺人担任教师,手把手传授技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传统技能。此外,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节、文艺汇演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不仅提高了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更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

  三是融入日常生活,增强民众归属感。通过举办民俗节庆、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让市民亲身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对家乡的情感联系。为了让文化遗产真正走进百姓生活,我们不断创新形式,采取多种方式拉近市民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每年春节期间,我们都举办盛大的民俗文化节,组织舞龙舞狮、踩街游行等传统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前来观看。同时,在各个社区设立文化活动中心,常年举办各类传统技艺展示和培训,如剪纸、刺绣、木雕等,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参与。此外,我们还鼓励市民自发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书法协会、摄影俱乐部等,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他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总之,我们将继续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美丽泉州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