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支部组织力提升情况调研报告
新时代新征程,当前高校基层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成为的重要历史使命和研究课题。对高校而言,支部的组织力是动员支部成员完成高校职责使命的能力。2018年教育部组印发的《教育部组关于高校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样板支部的创建提升支部的组织力。全国各高校支部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培育了一大批样板支部,对提升基层支部的组织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支部组织力的重要性
1.提升高校支部组织力是的功能发挥的内在要求。中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是坚持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指出,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要确保两个“坚强阵地”和高校的办学方向,就要提升支部组织力。组织力提升有助于提高高校理论武装、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主动性、自觉性、实效性,也唯有如此,高校支部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组织功能。
2.提升高校支部组织力是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挖掘内在潜力、优化教育结构,强调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的质量,这也是高校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出,基层组织是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紧补齐基层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高校支部是高校的领导的“最后一公里”,支部组织力能否发挥,决定了高校能否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决定了高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高校要通过支部的思想工作、员教育管理工作、群众工作等把的一切工作包括促进改革发展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的高校“最后一公里”要落实到位,支部就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打牢根基、增强活性、提升动能;的一切工作包括促进改革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进一步提高思想、员教育管理、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提升支部的组织力,增强把的建设融入中心工作的能力,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四个面向”“四个服务”,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教学、有组织的科研和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高校支部组织力的紧迫性
1.部分高校支部责任担当力淡化。部分高校支部宣传的主张不到位,对先进理论和形势政策的学不及时、不全面、不深入,理论与实践脱节,员学不自觉、不规范,不能真懂、真信、真用;贯彻的决定不到位,“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员等活动的实效性不够,员发展标准把握不严,员教育管理监督不力,员先锋作用发挥不够。支部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实效不强,高校组织育人龙头作用发挥有待提高。
2.部分高校支部组织执行内运力弱化。部分高校支部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不够,组织结构、工作机制不够优化,影响了内运力的发挥。首先,工作机制不规范,缺乏严格的逻辑顺序、数量要求和质量标准。例如,存在小组设置不科学、程序不到位、不严谨,甚至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制度不完善。例如,存在支部换届走形式、培训教育无实效、员发展流程不严格、员转正走过场、内信息管理混乱等情况。,支部能力不强。例如,支部素质、业务能力、担当精神不强,表现为工作投入力度不够,存在不敢管、不善管的现象。这就导致工作的内运力作用点飘浮、方向混乱、大小无序。
3.部分高校支部活动形式创造力退化。部分高校支部活动内容生硬、形式单一,师生参与度不高,实效性不够。另外,载体阵地也有待创新,一些高校存在活动载体少、阵地弱、管理差的情况。支部共建共享、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机制不够完善,工作方式方法不够创新,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区块链思维、用户思维等都不强,这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能。
4.部分高校支部团结动员向心力钝化。部分高校支部的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组织动员的功能没能充分发挥。一方面,支部对内的活动组织不能很好地与师生学、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吸引力不足、满意度不够。员教育管理缺位,员身份意识、归属感不强,先锋作用的发挥不够。另一方面,支部对外的宣传号召、引导服务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5.部分高校支部结合业务推动力虚化。部分高校存在与中心工作“两张皮”情况,支部工作与学校其他业务融合不够紧密,其组织、引领、带动师生投入中心工作的动员力不强。一方面,教职工支部在开展课程思政、有组织的重大科研、重要的社会服务等方面力度欠缺。另一方面,学生支部在带动学生会、班级、社团、实验室、课题组、宿舍等组织集体联动时,组织育人龙头作用还有待发挥。各级支部在了解师生困难诉求、倾听师生意见建议、建立联系机制和帮扶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提升高校支部组织力的路径提升
支部组织力是一项综合工程,从全国样板支部的实践和经验来看,必须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面向时代、面向实践,结合的要求,结合师生思想特点和实际,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坚持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向发力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支部的堡垒作用。
1.以功能发挥提升高校支部的力。力是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的合力。高校要加强师生理论武装,深入学贯彻,认真落实《关于加强高校的建设的若干措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一方面,教职工支部应自觉将新时代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办学治院全过程中,与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相结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教师选用、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重要工作中把好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要求;构建“大思政”格局,着力“三全育人”,打造启航、导航、引航工程,为学生导心、导学、导业,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学生支部要加强团学联动,发挥组织育人引领作用,把加强思想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2.以标准化建设提升高校支部的内运力。内运力是按照支部的结构逻辑、内在发展规律、即定方向运动的力量,包括了设计力、结构力、约束力。首先,高校支部要按照《中国组织工作条例》《中国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挥横向、纵向各自优势,科学设置支部。,完善“双带头人”制度,选优配强教职工支部,选拔辅导员、优秀大学生员担任学生支部。,建立健全包括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群众服务等在内的完整的组织制度体系,完善委员联系指导支部工作制度、结对共建制度、工作考评制度、联系帮扶群众制度。最后,对组织的换届、员发展转正、员教育培训、纪律检查、内信息管理、群众工作等流程,建立严格的逻辑顺序,明确数量要求和质量标准,使线上的规范科学工作流程支撑起面上立体的高校工作体系。
3.以创新工程实施提升高校支部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新方法的能力,既包括内涵的创新,也涉及外延的拓展。的报告指出,要推进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高校要实施活力创新工程,创新理念模式、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途径渠道、载体平台等,尤其要搭建“互联网+”平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丰富内容、形式。一方面,教职工支部要创新“三会一课”、教学科研组织形式、课程思政、教师管理考评制度等。另一方面,学生支部实行学业、思政双导师制,以“全链条”培训工程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入积极分子实行点对点联系、足迹卡制度,员发展实行预审制,预备员实行公开承诺制,员实行考评制,等等,以为龙头促进团学群协作联动。
4.以组织文化营建提升高校支部的向心力。向心力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是基于对组织文化的认同产生的精神力、行动力和凝聚力、吸引力。组织文化的一些重要特征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准则、规范,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哲学、规则以及组织的氛围。把任务融入文化建设是模式创新,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的建设,树立文化新风尚,形成师生共建探索育人新生态,完善育人微环境。例如,学生支部可以完善支部档案,凝练支部精神、明确支部口号,创建科研交流、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指导、文体活动等平台,设计支部徽章和系列文创产品,建立“互联网+”新模式,打造品牌活动,产生良好的文化效应和教育作用。
5.以融合发展提升高校支部的推动力。推动力是与高校学院中心工作融合,进而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高校要找准与业务的结合点,统筹谋划,做到目标同向、部署同步、落实同频,把支部的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一方面,教职工支部要坚持“+人才”,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教学”,建设专业“金课”,加大课程思政力度,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科研”,增强科技创新,提升承接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坚持“+社会服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实施“旗帜”工程,开展创先争优,强化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支部要坚持“+学业”“+学术”“+实践”“+就业”等,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生支部的高质量发展。
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